当前位置: 首页 > 足球新闻

绿茵场逐梦的“铿锵玫瑰”——探访梅县区业余体校女子足球队

“腿抬高一点”“速度快一点”……每天下午4点后,梅县区广益学校的足球场上总是很热闹,来自梅县区业余体校各年龄段的女足队员们在各自教练的带领下或颠球、或传球、或进行身体对抗,每一项都完成得专注又刻苦。

梅县区广益学校的足球场上热闹非凡。

学训两不误

体教融合一体化发展

“我们学校是2019年2月搬迁到梅县区广益学校的,球员们学籍是梅县区广益学校,由梅县区广益学校的老师进行文化授课;运动员资格注册在梅县区业余体校,由梅县区业余体校的教练负责日常训练,实施‘体教融合’的一体化发展之路。”梅县区业余体校校长彭明标告诉记者,该校原名为梅县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于1972年复办,教授科目也几度变更,但女足项目从复办之初便开设,并一直是学校的优势项目,为国家队、国奥队、国青队、省队培养了李小兰、李雪峰、张桂莲、温明蓉、林菲、潘丽丽、陈淑芬、庞艳芳等一批优秀运动员。

梅县区业余体校的办公室,满柜子的奖杯见证了该校女足的每一个荣耀时刻。

走进梅县区业余体校的办公室,满柜子的奖杯见证了该校女足的每一个荣耀时刻:广东省“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冠军、梅州市“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冠军、梅州市青少年足球联赛冠军……“2023年,我们代表梅州市参加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重点城市组女子U15组总决赛获得季军。这让我们更加相信,只要用心训练,山区的球队也能大有作为。”女足教练叶海苑自豪地说。

队伍的常盛,离不开优秀运动员的培养,科学选才是关键一步。“每个学期,教练员都会深入梅县区各镇小学挑选合适的足球苗子,综合衡量孩子的文化成绩、身体素质和足球专项素质。”梅县区业余体校副校长张良华表示,下乡选才主要是为了组建新队伍,并补充原有队伍调整的球员。“目前,我们和全区11所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将继续扩大网点学校的数量,选出更多更优质的足球苗子。”张良华说。

此外,每年一届的梅县区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也是选拔和补充队员的“好时机”。“球员们在场上的灵敏度、爆发力等因素,都是我们观察的重点。”张良华表示,通过下乡和比赛选苗,每年初筛100多名孩子参加体校的集训,经过层层更专业的进阶训练“打磨”,最终只有20多名孩子能留下。

球场上,球员们进行足球训练。

留下的孩子面对的是艰苦的体校生活——每天完成文化课学习后,下午放学后要进行两小时的足球训练,晚上再上晚自习。“我从小就对足球感兴趣,能来体校学习是个很好的机会。”女足队员叶茗扬说,刚来的时候觉得很辛苦,而且半个月才能放假回家一次,后面逐渐适应,在练球的同时,她的文化课成绩也保持班级前列。

对于远离父母的女足队员们来说,教练无疑是他们最亲近的人。“训练中,他们是教练;生活中,他们就成了‘父母’。”女足队员李清敏说,一开始她不知道怎么练,跟不上进度,急得直掉眼泪,但教练很有耐心,经常在训练结束后利用空余时间给她“开小灶”。在教练的鼓励下,她提升了足球技能,也找回了自信心。

一提起自己的教练,女足队员们都涌了上来。温诗菡说教练教学风格幽默又严谨,让她受益良多;朱心茹则表示,教练对球员要求很严格,训练抓得紧,对文化课也抓得紧,出去比赛时功课也不能落下。“对学习要求高,是希望孩子们能做到‘学训两不误’,为自己的未来开辟更多的上升通道。”张良华说。

突破自我

成为优秀女足运动员

在训练时有汗水、有泪水、有伤痛,但女足队员们都咬牙坚持下来,没有叫苦、没有抱怨、没有放弃,这让教练们都很欣慰。目前,梅县区业余体校共有100多名女足队员,除了住宿生,还有从梅县区广益学校挑选出的走训学生,以及周末从各镇及附城学校来集训的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分组训练。“我们共分5组,根据每组队伍和队员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长期训练计划。”女足教练丘娟娟说,周末也会带队员们出去参加教学赛,和不同风格的队伍交流,以赛促练,提高自身技战术水平和积累比赛经验。

球场上,球员们进行足球训练。

如今,女足队员们正全力备战即将到来的梅州市第十届运动会,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不管练成什么样,我们都不会放弃对足球的热爱,希望能够突破自我,成为优秀的女足运动员,继续在绿茵场上驰骋。”谈及未来,一名女足队员坚定地告诉记者。

在教练和女足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梅县区业余体校近年来向广东省、梅州市体校和各职业俱乐部输送了近80名优秀的女足运动员,其中女足队员罗茜多次入选中国足协精英训练营并随队出国拉练,温紫怡是梅州市唯一入选广东省组织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女子足球16岁以下年龄组备战集训的女足队员,考取本科院校的女足运动员有20多人。“长期来说,我们将继续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源要素保障力度,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彭明标说。

标签[db:关键词]  

首页

足球

蓝球

录像

新闻